2023年第1期《中國紀檢監察》雜志刊發青島市委常委、市紀委書記、市監委主任馬立新署名文章《青島?廉映碧波向海生》。全文如下。
?
青島?廉映碧波向海生
?
青島,地處黃海之濱,山、海、城渾然一體。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,使深受齊魯傳統文化影響的青島,在開埠通商后與多種外來文化碰撞融合,尤其是因這里而發起的五四運動留下永久的精神財富,最終形成了更具包容性、延展性、深邃性的文化底蘊。在這樣的文化滋養下,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在這座依海而生、向海而興的城市留下了崇德尚廉的風尚、感人至深的清風故事,鑄就了“清廉之島”的品格和風骨。
家風浸潤的文化沃土
青島古為萊夷之地,地處孔孟之鄉,千百年在齊魯文化的孕育下誕生了許多寬厚仁愛、清正廉潔的古風世家,傳唱著張夢鯉、王懿等一批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。在如今的青島,即墨藍氏家族忠誠愛國、剛正不阿的家風,平度官氏“耕讀忠孝”的家訓等世德門風,歷經歲月積淀依舊光彩炫目,為后人所恪守傳承。
沿著歲月年輪探尋綿延廉脈,山海恰在即墨相連。即墨,古為通都大邑、齊之下都,隋朝將縣衙遷至現址,六七千年前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。古城東西門里大街14座牌坊橫貫全城、錯落有致。每次駐足流連,仿佛是在這些“石頭的史書”中找尋歷史印記。
父子御史坊矗立在古城西門里大街,默默傳誦著藍氏父子的廉吏清風。藍章為官清廉、剛直不阿。明正德年間巡撫陜西,時有司禮太監蕭敬要求趕制一百五十座精工氈帳,需耗費黃金四萬兩。藍章毅然上書請求停辦,減輕百姓負擔。藍章離任時,三秦父老為其立“去思碑”,建生祠,嘉靖帝親書“慎厥身修”賜予藍章。藍田為藍章長子,官授河南道監察御史。曾七次上疏,歷數惡吏罪狀,因而聲震一時。嘉靖四年,藍田巡按陜西,延續其父舊政,深受三秦父老愛戴。藍章、藍田父子重視對子女倫理道德的培養,要求后人忠君愛國、仁義孝順、和睦宗族、兄友弟恭、尊師重道、扶危濟困,形成了“詩書繼世,忠孝持家”的家訓。得益于良好家風的熏陶,藍氏后輩人才濟濟,家族入仕上百人,都始終恪守“剛正不阿、為官清廉”的家風,無一人貪腐。
同處明代的張夢鯉也留有良好家風家訓。張夢鯉,青島萊西雙山村人,清正廉潔、剛正不阿、恤民奉公,仕宦三十年,始終恪守“清、慎、勤、智、仁、勇”六字箴言,被百姓稱為“張青天”。他嚴以治官,寬以待民。要求凡入庫糧食都當堂過秤,上繳賦稅都由官方出具收據,讓徇私舞弊者無空可鉆。嚴令官員不準向上級敬獻財物,對因私事拜訪的一律不見,遇有奉送金銀的嚴厲斥責并將東西充公。但對關乎百姓生計的事卻毫不推脫,遭水旱災害便下令開倉濟民、蠲免錢糧,減輕百姓流離之苦。張夢鯉一生踐行的六字箴言,至今仍被張氏子孫篤行恪守。如今,萊西市在夏格莊鎮張夢鯉故居舊址,打造了雙山政德教育基地,利用多維教學模式為六字家訓賦予新內涵,形成“清慎勤政,智勇仁德”政德品牌,引導黨員干部涵養為政之德,踐行初心使命。
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,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。這些傳承不息的家風家訓資源,正為青島涵養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良好家風提供著豐厚的精神資源,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清白做人、勤儉齊家、干凈做事、廉潔從政,管好自己和家人。
向陽而生的信仰高地
五四廣場是青島著名的地標。廣場上,高達30米、直徑27米的雕塑——五月的風,以螺旋上升的風的造型和火紅的色彩,喻示張揚騰升的民族力量,訴說這座城市對五四精神的傳承。
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,導火索正是列強將青島無條件轉讓給日本。一戰結束后,在法國巴黎召開的“和平會議”無視中國作為戰勝國的合理要求,意圖把曾被德國侵占的膠州領土、鐵路礦山、海底電線等一概轉交日本。消息傳出后,國內群情激憤、輿論大嘩。1919年5月4日,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,高呼“外爭國權、內懲國賊”“誓死力爭、還我青島”等口號,要求政府拒絕在和約上簽字,廢除“二十一條”,爭回青島和膠濟鐵路主權,懲辦親日派賣國賊,五四運動的序幕正式揭開。此后,全國各大城市罷課、罷工、罷市,聲援北京學生。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中,雖然侵占青島的日本當局提前封鎖消息并部署大量軍警,但當青島人知道巴黎和會以及五四運動的消息后,明德學堂的學生們在校長王守清的帶領下,不懼侵略者恫嚇,勇敢地走上街頭,在五四運動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海岸路18號是原四方機廠職員宿舍,紅色清水墻磚拼成的外墻、厚重蘑菇石的墻基,無不在輕聲講述著我們黨在青島的革命往事。1922年12月,青島主權回歸時,發達的工商業已培養了4萬余名產業工人,為開展無產階級革命奠定了基礎。1923年4月,時任津浦鐵路總工會委員長、后來擔任中央監察委員會首任主席的王荷波受黨組織委派,來到這里,對四方機廠名為“圣誕會”的技工組織進行改造。在王荷波的努力下,這個原本帶有迷信色彩的舊式民間技工組織辦起了工人俱樂部、工人圖書室、工人夜校,并在多處成立分會,呈現出工人工會的雛形。1923年,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受黨組織委派到青島宣傳馬克思主義,并創建青島第一個共產黨組織——中共青島組。此后,鄧恩銘也來到四方機廠,身著工人的短褂短褲,在與工友們同勞動同生活中答疑解惑、喚醒覺悟,推動“圣誕會”成為黨領導下第一個具有工會性質的團體。自此,在青島這片革命熱土上,點點紅色火種,就像朝陽沖破黑夜,照亮蒼茫大地,帶來了驚天動地的工運浪潮。
理想與初心總能在絕境中閃閃發光,指引沖破血雨腥風的道路。在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,一張張圖片和歷史照片,真實再現了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時期青島黨組織帶領人民英勇斗爭的艱苦歷程。1937年11月,青島黨組織在嶗山建立了第一支抗日武裝——嶗山抗日游擊隊,隨后平掖抗日救國會、即墨抗日獨立中隊等多支武裝力量相繼建立;山東大學“民先”組織帶頭掀起抗日救亡高潮,渭田、花園頭愛國軍民血戰日軍,大澤山根據地石雷“轟隆聲”震天響;抗日戰爭勝利后,富有抗爭精神的青島人民,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反甄審運動,開展護廠、護校、反南遷斗爭……硝煙彌漫的年代里,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,追逐著信仰之光,英勇無畏、視死如歸,用青春熱血照亮了這座城市黎明前的天空。
回望崢嶸歲月,在戰火的洗禮中革命精神早已成為青島的“紅色”基底,革命先輩的風范業已浸入到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方方面面,嵌入每個人的心底,薪火相傳、生生不息。
科技創新的新興灣港
2008年,奧帆賽、殘奧帆賽的空前盛況和巨大成功為世人共睹,也讓人們對這座紅瓦綠樹的海濱城市有了更深的印象。
細數青島的發展脈絡,從小漁村到現代化國際大都市,深耕海洋科研讓這座城市譜寫了一曲向海圖強的藍色樂章。如今,青島集聚了全國三分之一的海洋科研機構、院所,二分之一的涉海科研人才,已成為我國海洋科研事業發展的排頭兵。如此巨大的優勢,與童第周等先輩的努力密不可分。 魚山路36號院內,一座安靜的兩層小樓見證著童第周為青島海洋事業發展付出的心血。1934年,童第周從歐洲回國,到青島任教。抗戰勝利后,重新回到山大的童第周與曾呈奎一起創辦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。新中國成立后,經童第周、曾呈奎建議,1950年8月,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,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專業海洋研究機構。 作為中國海洋科技事業的奠基人,童第周還給青島留下了“勤奮進取、開拓創新、廉潔奉公”的精神財富。他對生活要求極其簡單,平時吃飯只要一葷一素,穿衣只要保暖不求樣式。童第周的夫人葉毓芬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是大學助教,后來成為副教授,在他的研究單位工作。童第周從不搞特殊化,直到他去世時,葉毓芬仍是副教授。國家配備的汽車,他從不讓家人借用,即便上班順路,也不讓搭乘。有一次,家里黑白電視機要維修,兒子想要用他的車,被嚴厲批評。 科研道路上,艱苦奮斗、唯實求真、博學創新,幾十載櫛風沐雨,童第周、曾呈奎、毛漢禮、劉瑞玉、張福綏等一代代海洋科研創新者,篳路藍縷追求夢想,清風正氣凝聚人心,使青島成為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基地。1959年1月1日,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擴建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;1964年國家海洋局成立后,在青島組建了綜合性的第一海洋研究所;2018年1月,聯合中科院內其他12家研究機構共同在青島建設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……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努力,青島已成為一座海洋科研機構云集、海洋人才薈萃的創新之城、科研中心,筑牢了青島逐夢深藍的底氣。
時代在變遷,精神永流傳。青島,這座被時代機遇和國家戰略青睞的城市,始終把家風文化、紅色文化、海洋文化融入血脈,孕育出淳樸正直的廉潔風范,以向上向善的精神風貌、放眼全球的胸襟氣度,錨定“走在前、開新局”,加快邁向“活力海洋之都、精彩宜人之城”,奮力跑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加速度。(作者:青島市委常委、市紀委書記、市監委主任)
?
【鏈接】清風正氣護航海洋科研之夢
青島是一個向海而生、因海而興的地方。我在這個城市工作、生活了40多年,深刻體會到,這座城市始終保持著昂揚向上的活力、風清氣正的環境。正是在這里,我和我的團隊研發了治療心腦血管病、神經系統疾病、惡性腫瘤的一系列海洋新藥,有幸獲得了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,編著了我國首部大型海洋藥物典籍《中華海洋本草》。
海洋是一個巨大的“藍色藥庫”,海洋科研是推動強國戰略的重要方面。我至今仍清晰記得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到青島考察時的情景。當時,我就PSS等新藥研發情況做了匯報,并介紹了從昆布(即海帶)、海龍、海馬、牡蠣、石決明等發現和制備海洋藥物的方法。總書記聽了很感興趣,邊走邊看,看到《中華海洋本草》時,還拿起第一卷仔細翻閱。我向總書記報告,打造中國的“藍色藥庫”是我們海藥人的夢想,總書記贊許地點點頭:“這是我們共同的夢想!”現在,我雖然已經80多歲了,但想到總書記的殷切囑咐仍然干勁十足。我常常對身邊的科研人員和學生們說:“要盡早實現這個凝聚我們中國海洋大學幾代海藥人的美好愿望,我們唯有夜以繼日、堅守崗位、淡泊名利、勤勉工作。”
新時代,隨著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推進,我真切感受到青島這座“清廉之島”越來越正氣充盈。辦事講規矩守紀律、進步憑成果拼業績,科研環境的風清氣正,讓我們可以從復雜的社會事務中解脫出來,心無旁騖地推進海洋科研。作為一名老黨員、一名科技工作者,我和我的團隊深感振奮。我們將潛心科研、誠信治學、忠于職守、甘于奉獻,努力為青島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添磚加瓦,為國家的醫藥事業發展貢獻力量!(管華詩:中國工程院院士,中國海洋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)
?